宏观经济学中的消费与投资

《新产经》 2017-08-04 08:53:00
用手机看
扫描到手机,新闻随时看

扫一扫,用手机看文章
更加方便分享给朋友

文/周清杰消费(Consumption)和投资(Investment)是宏观经济学的两个重要概念,也经常出现在百姓的日常交流和媒体报道中。然而,经济学对此二者均有着严格的内涵界定,与非专业人士所理解的消费和投资并不完全相同,因此,跨界的对话就有可能出现“鸡同鸭讲”的尴尬局面。

文/周清杰

消费(Consumption)和投资(Investment)是宏观经济学的两个重要概念,也经常出现在百姓的日常交流和媒体报道中。然而,经济学对此二者均有着严格的内涵界定,与非专业人士所理解的消费和投资并不完全相同,因此,跨界的对话就有可能出现“鸡同鸭讲”的尴尬局面。笔者撰写本文的一个主要目的旨在梳理一下宏观经济学视域中的消费和投资为何物,增进非专业人士对经济学的理解。

经济学中的消费

消费是人类生存,享受生活的前提,也是社会发展的一个主要目标。从衣、食、住、行,到医、教、娱、游,都是居民日常消费的基本常见形式。直观来看,消费的主体是居民户,对象是消费品和生活性服务。

按照使用期限,消费品可以具体分为使用期限超过三年的耐用消费品和不足三年的非耐用消费品。像家具、电器、家用轿车都是耐用消费品,而食品饮料、烟草、衣帽、洗漱护理用品等则属于非耐用消费品。居民生活中所需要的理发、修理、看病、上学、旅游等生活性服务也属于消费的内容。

按照主流经济学的逻辑,消费行为的目的是为了满足需求。或者说,消费是为了获得效用(Utility)。效用是衡量消费者从消费品或服务中获得的主观满足程度的一个指标。在某一阈值之前,随着消费数量的增多,消费者的效用会不断提高,但从最后一单位消费中新获得的效用却会减少。在市场经济中,消费品和生活性服务的获得是通过市场购买来完成的。当然,在自给自足经济中,居民也可以通过自身的劳动生产某些消费品,如农民自产自销的粮食、畜禽产品等。居民家庭生活中也有不少自给性服务,如保洁、烹饪、老人与幼儿的伺候等。

作为研究市场行为的学问,消费自然也就成了经济学研究的一个重点。经济学家为了研究消费与收入之间的关系构造出消费函数。消费函数理论的开创者是宏观经济学的开山鼻祖凯恩斯(John M. Keynes)。他在研究有效需求不足理论时创造性提出了特别收入假说,认为居民的消费仅取决于当期的特别可支配收入,并且存在边际消费倾向递减规律。后来的经济学家们以凯恩斯的理论为基础,展开了更为深入、精细的研究,取得了一系列研究成果,如杜森贝利(Duesenberry)的相对收入假说、弗里德曼(Friedman)的持久收入假说、莫迪利安尼(Modigliani)的生命周期理论、霍尔(Hall)的理性预期消费理论等等。近些年兴起的行为经济学(Behavioral Economics)为解释居民消费行为提供了微观经济基础,并为求解社会消费函数奠定了理论基础。

经济学中的投资

在主流经济学的视域中,投资(Investment)的主体是企业,投资的对象是资本品。所谓资本品,是那些能够帮助人们在未来生产出更多产品的商品。

更具体地讲,宏观经济学中的投资实际上是固定资产投资,包括企业购置的新厂房、办公楼或新机器设备、大型工具等资本品的非住宅投资(Nonresidential Investment),以及作为特殊企业的居民户建造或购买新住宅、新公寓的住宅投资(Residential Investment)。非住宅投资即是最一般意义的投资,可以让社会生产出更多的商品。另外,经济学把当期生产出来但没有销售出去的商品也认为是投资,即存货投资(Inventory Investment)。

企业投资的目的是为了获得利润。当企业进行投资时,其资产负债表会发生与居民消费不一样的变化。例如,企业的投资可能表现为“货币现金”减少,但与此同时,企业的“固定资产”则会增加。由于效用并不反映在居民家庭的资产负债表上,因此,伴随着居民的市场消费,其资产负债表上仅表现为现金、储蓄等金融资产或实物资产的减少。从经济核算的角度讲,这是消费与投资的一个明显区别。

另外,宏观经济学中所讲的投资并不包括居民购买有价证券、黄金、古玩字画、稀有邮票及储蓄等金融投资活动,因为这些行为没有带来商品或服务生产能力的增加。在一般居民的眼中,只要购买一件商品 能带来增值就是投资。近些年,商品房、名人字画、古董、玉石、红木家具、紫砂壶、普洱茶甚至绿豆、大蒜都一度成为我国热钱追逐的对象,成为炙手可热的投资品。显然,这些所谓的投资品并不是属于经济学教科书中所定义的投资品。

消费与投资的互动

正如前文所言,消费是人类生存的前提,也是人类追求更好生活的一个基本目标。享用营养更丰富的食品,享受更舒适的住房、更便捷的交通,获得更高质量的教育、医疗等,这些消费之升级都是人类社会发展的目标,也是习总书记为我们勾勒的“中国梦”的核心内容。如何实现这些美好的目标?除了法治完善、技术进步等因素外,企业源源不断地固定资产投资、研究与开发投资,以及由此而来的生产规模的增加以及商品质量的提升,必然是实现消费升级的基本保障。毕竟,消费品和生活性服务是由企业提供的。从这一意义上讲,无论是消费规模的增加还是消费升级,都是以投资的增加为前提的。

从另一角度看,消费需求的增加和品质升级会刺激消费品和服务的供给,引导生产端顺应需求,对市场变化做出积极的响应。需求引领是市场经济演进的一个基本逻辑,消费品市场和生活性服务市场的发展也概莫能外。在这两个市场中,消费和对应的投资可以看做是需求和供给的“化身”,是一双形影不离的“孪生兄弟”。

然而,不可否认的是,消费升级与投资增加似乎也存在一些矛盾之处。例如,如果撇开外国直接投资,国内居民的储蓄将是投资的主要资金来源。在收入一定的情况下,居民增加储蓄必然会导致当期消费的下降。即使是在收入增加的情况下,只要储蓄率的增幅超过了收入增幅,消费率的上升也会受到抑制。这种分析虽然相对简单,但却能刻画出消费与投资的某种不一致性。

如果没有了消费,人类社会或许就失去了发展的原动力;如果没有了投资,人类社会则会失去发展的物质保障。因此,准确理解消费和投资,不仅对百姓生活有一定的现实意义,也有助于我们更好地分析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内在逻辑。

从经济学研究者的角度看,如果没有了消费和投资这两个重要元素,经济学将空洞无物,无法开展基本的学理研究。每一个经济类的大学生都会在最基本的经济学原理中接触这两个重要概念,并以此为基础,展开对经济学中的主要原理和模型的进一步学习。但让人担忧的是,并不是每一个在消费品生产企业和服务业中的从业人员以及政府相关部门的工作人员都能清晰把握这两个概念,可能带来一些不必要的争论,造成一些低效率的市场格局。因此,经济科普正当其时。

声明:本文由入驻焦点开放平台的作者撰写,除焦点官方账号外,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不代表焦点立场。